江苏十三太保:下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235317515171728
作者:卢克文
观看此文前,请先阅读:江苏十三太保:上
肆 经济圈
外省人看江苏,是按行政分级去观察江苏的,市就是市,县就是县,县就应该服从市,镇就应该服从县,但真实的江苏不是
这个样子,下级单位常常不愿跟上级单位为伍,因为江苏真正的分类法不是行政单位,而是经济圈。
江苏有好几个大的经济圈,下面还有中型经济圈,小型经济圈,正是这些经济圈的形成,使江苏各市、县、镇看起来分崩离析,互相不对付。
我们先来说说最重要的一个核心经济圈:上海。
对,我没写错,是上海,做为一个外省人,我认为上海才是江苏真正的省会,是隐藏的大BOSS。
江苏的经济重镇是苏锡常,而苏锡常的人,大都向往上海。
大家看地图,上海周边包含着江苏南通、无锡、苏州、浙江嘉兴四个地级市,上海向这些地区不断输送着资金、资源、技术等等,这些城市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一个经济圈,并且共同手牵手,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以苏州市举例,苏州下面有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四个小弟,个个都不服他。
作为名义上的老大,苏州是十分头疼的。
昆山人、太仓人、常熟人、张家港人从不说自己是苏州人,他们认为苏州市区的才算苏州人,他们就是昆山人、太仓人、常熟人、张家港人,这种现象全国并不多见。
本质就在经济圈。
比如苏州下面的县级市昆山,他紧连着上海,从1990年开始,依靠出台优质的招商政策,吸引原本在上海的台商来昆山投资,2008年还在搞“28条惠台政策”帮助台企升级,2019年又搞“26条惠台措施”,2008年就有3300多家台商在昆山设厂,投资总额达316亿美元,占江苏利用台资总额的九分之一,2017年全江苏2.6万多家台企里,前100强有29家在昆山,包括著名的仁宝资讯、仁宝信息、世硕电子、纬创资通等,搞到今天,有5400家台企在昆山落户,台湾省前100强的制造企业中,有70家在昆山投资,昆山的GDP是台北的三分之二,差不多把三分之二的台北搬到了昆山。
问题来了,为什么台企会选择昆山?他们最早为什么要从上海迁过去?
我在张家港遇到一位在上海工作多年的本地人,他说他年轻时在上海打工,黄浦江两岸都是工厂,什么自来水厂、纺织厂、五金厂、船厂、发电厂等等,后来全部迁走,变成了金融公司、企业总部、设计中心等等,这里面的台企就随着时代洪流迁往昆山。
定在昆山就是因为离上海太近,半小时车程就到,这些台湾人可以住在上海,工作在昆山,享受上海的生活,收获昆山的政策红利,一举两得。
本质上还是地理问题,全国最好的地理位置就是长江入海口,上海守在这里,工业就先到上海,随着上海不断升级,只要高产值的企业,就把中低端企业往外迁,这些企业先到周边的南通、无锡、苏州、嘉兴,等到这些地方饱和了,又要开始升级,不赚钱的重污染企业又开始迁往苏北。
这就是江苏省工业产业的梯度转移,也是全国工业产业转移的缩影。
据创办昆山工业小区的宣炳龙回忆,他们那一直很穷,叫“苏州城外半碗饭”,1984年全县财政收入不到1亿元,1988年11月为了搞工业小区,不断地跑南京等审批,开着小面包车足足跑了102趟,天热得要在车厢上面铺几层厚报纸,不断给报纸上浇水降温,千辛万苦才搞定审批,才拿到第一笔来自日本香川县苏旺你株式会社的150万美元投资。
昆山人的富裕主要来自上海,所以他们对苏州莫得感情,对让他们跑了102趟的南京,也莫得感情。
这就是为什么昆山人只自称昆山人,他们从来不自称苏州人的原因。
他们2020年创造了4250亿的GDP,主要又不是受惠于苏州市,自然能挺起腰杆子说话。
这种情况跟我们邵阳的邵东县一个意思,邵东县觉得他们比市区的人富,他们就喜欢叫自己邵东人,而不喜欢叫自己邵阳人,同样,我在佛山一处紧邻广州的小镇游玩时,那边佛山人干脆说自己是广州人,连佛山户口都不认了。
归根结底,是经济关系决定一切。
说完昆山,我们再说张家港。
作为一家只有150万常住人口的县级市,张家港2020年创造了2710亿GDP,张家港也并没有从苏州吸取多少营养,他们是依赖自己优越的长江位置搞民营企业搞起来的。
张家港这么小一个地方,拥有沙钢、永钢、国泰国际、陶氏化学、东华能源、江苏华昌、澳洋、浦项不锈钢、华芳、骏马十个大集团公司,另外还有75家重点企业,15家服务业骨干企业,名单实在太长,我没法全部写完。
尤其是沙钢集团,是一个超级巨无霸,在2019年全国500强民企里排第17位,老板被业内唤作“钢铁沙皇”,工厂大到在里面工作十几年的人有时都会想不起路,最大的一口锅炉,一天的产值在6000多万。
像这样的企业,他们是自己一步步搞起来的,先是自己搞扎花厂,接着做窗框钢,有了点积蓄后,2000年将德国整个蒂森克虏伯在莱茵河的一家二手工厂,花了三年搬到了张家港,这样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现在已经是世界第四至六名之间的大钢企,一年2000多亿销售额,净利润在中国钢企里排第二。
大家再仔细看张家港十大集团的排名,里面有好几家钢铁企业,这就是地理优势造成的,长江港口能轻易改变一个省一个市的命运。
以沙钢的成长为样本,我们也能发现,他们是自个慢慢发展成巨无霸,并没有受益于苏州的经济辐射(其实也不要需要经济辐射),而且从张家港去无锡市区,比去苏州近多了,自然跟苏州感情寡淡,同时也不靠南京的行政安排,所以他们也会仰起头来,说自己是张家港人,而不是苏州人、江苏人,也同样对遥远的南京没什么感觉。
2020年创造2360亿GDP的常熟,跟1390亿GDP的太仓,都跟昆山、张家港一个意思。
苏州一年两万亿的GDP,其实好多都是上海经济的溢出效应。
苏州市区的人无可奈何的摊了摊手,各位兄弟,你们爱谁谁。
反正我们苏州,有创造2900亿GDP的工业园区(当地人简称园区),2003亿GDP的吴江区,市区加上吴中、虎丘、相城、姑苏也有9000多亿GDP了,who 怕 who啊。
其实苏州这种情况还算好的,下面的小弟要么自立门户,要么亲近别的老大,只是无视行政老大的存在,江阴跟无锡之间,那才是真的不对付。
2021年最新全国百强县里,第一到五名分别是昆山、江阴、张家港、晋江、常熟,可怕的江苏拿了四个,福建一个。
昆山GDP是4250亿,江阴GDP是4100亿。
虽然江阴整个市区是我在苏锡常见到最破旧的市区,实际江阴的真实实力是超过昆山的。
毕竟昆山靠外资,都是外面的钱,而江阴是靠本地人干起来的,外资只要遇到各种风险就会跑,江阴人自己的企业是不会跑的,会继续留在本地创造就业,因此江阴的内家功夫更加浑厚。
江阴有做纺织的阳光集团、海澜集团,做软塑包装的申达集团,做磷化工的澄星集团,做模具塑料的模塑集团,做金属制品的法尔胜集团,造船的扬子江船业等等,个个行业大鳄,还有全国闻名的华西村,有各个行业的单打冠军,比如瓶塞、羊绒面料、钢丝绳、冶金、发电等等,这么小的江阴,居然一共50家左右上市企业,整个湖南也只有67家,可见实力之强,江阴一年财政收入达到254亿,放全国也只比昆山少。
江阴的书记、市长、公安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都是由无锡委派,但极富裕的江阴人十分渴望能升级成地级市,跟无锡分家。
一般小弟越强,所占比重越高,对市级单位依赖越浅,其分家的冲动就越强烈,江阴跟无锡的矛盾就在这里,无锡舍不得放江阴走,而江阴占到了全无锡GDP的33%,其占比远超昆山在苏州的数据,江阴人觉得无锡是在依赖他,而不是他在依赖无锡,因此我遇到的每一个江阴人,都坚定的说自己是江阴人,绝不会承认自己是无锡人。
苏南地区的矛盾还只是市县镇的矛盾,放到全省来看,苏中南通地区已经发展到不怎么买南京的账了,他们拜了新大哥,深度依赖上海,南通的经济圈也是围绕着上海,其实跟苏锡常的性质是一样的。
长江以前阻碍了整个苏中苏北地区的发展,南通也吃了交通的苦,但从2006年崇启大桥建成、2008年苏通大桥开通后,南通开始接收上海源源不断的经济营养,经济也跑进了万亿GDP,谁让我过上好日子,我当然就认谁做老大,所以你说南通是爱上海多?还是爱南京多呢?
跟苏南的道理一样,南通市辖下富裕的启东、海门也绝口不提自己是南通人,同样只说自己是启东人、海门人。
在苏南没什么存在感的镇江,其辖下的丹阳、句容、扬中个有个的产业,像丹阳的眼镜就全国闻名,句容有新材料新能源,扬中有汽车零部件,镇江也压不住他们,个个都只说自己是丹阳人、句容人、扬中人。
这就是江苏独有的特点,苏南与苏中各个县、镇太强大,地级市压不住他们,苏北这个问题就不明显,说白了就是优越感,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家乡很强,不想跟别人挤在一块分享利益而已。
对了,苏锡常这些城市里,常州有些奇怪,常州的地理位置刚好在上海和南京的中间,所以对两边都不依赖,常州的经济结构也有意思,他是国企、民企、台企一起发展的,不像南京靠国企、江阴靠民企、昆山靠国企这么极端,仿佛正中间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常州的经济结构。
常州市区十分特别,我没有在中国见过整个市区这么崭新的一片,仿佛将整座城市铲平了重建一样,就那么一点点老旧建筑,常州和张家港市容市貌之好,跟旁边破旧的江阴刚好形成巨大的反差。
另外简单说一句,旧时常州府的设立和拆分,使各地的归属产生过变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苏南的不对付,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大家知道有这回事就行,根源还是经济圈。
江苏这些错综复杂的经济圈,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第一档的上海,第二档的苏州、南京、徐州,第三档的江阴、张家港、昆山等等,他们每个构成一个大星系,下面又有中星系、小星系,冲击到了原行政区域划分,所以要理解江苏各市、县、镇的关系,不要简单地看他们的行政归属,而是要看他们的经济链归属。
谁让我有钱我就认谁当老大,要是我自己有钱,那就自立门户。
在江苏到处溜达时,还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所有市都在相互吐槽,但几乎所有市的人都不喜欢一座城市。
相信你已经猜到了。
没错,是南京。
伍 南京
活在段子里的南京,被大家戏称为“徽京”。
南京这地理位置,离安徽之近,离江苏其它重镇之远,感觉就是把南京市嵌进安徽省的地图,毫无违和感,仿佛他天生就应该是安徽的一部分。
但其实各市对南京印象不好,头一个理由,并不是他偏心安徽。
我在江苏各市问起大家对南京的看法,几乎都指向一个词:官僚主义。
一位在体制内混了二十年,也在江苏各个城市任过职的朋友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南京,就是一个“小北京”,太讲政治了。
南京官僚主义泛滥有其特殊的原因。
一是南京是一个靠国企、央企为主的城市,也是全江苏最依赖国企、央企的城市,使其行事风格上,跟以民企和外资企业发家的其他江苏城市,完全格格不入。
这些著名的企业有金陵石化、扬子石化、南钢集团、金城机械、南汽集团、南京机电、南京轻纺、南京高速齿轮集团、南京广电、南京炼油、南京三乐、泰森化学、江苏电网等等。
你能想到南京有什么著名的企业不是国企?只有两家,一是途牛,二是苏宁。
而且这两家民营公司,也不断听到吐槽官僚主义问题。
前面写的常州、江阴、昆山这些地方,富起来都是拿命搏杀出来的,在效率和风格上讲究快速有效,而国企是四平八稳的性子,凡事慢慢来,不要出错,在苏南人眼里,自由竞争是分分钟分胜负的事,慢慢来就是自杀,因此苏南人民通常很不适应南京。
而且他们也没从大南京那获取到经济支持,自然亲近不起来。
官僚主义泛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南京(也包括安徽),需要安置许多东部战区军转干部,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但没有在商海经历过,凡事政治第一,而不是经济第一,其实不太适合经济类工作。
南京各个部门之间也成见太深,干工作先拜码头,凡事喜欢讲级别,最后这位朋友总结说:
“南京是一座官城”。
2021年南京禄口机场不慎疫情传播事件,至这篇文章发稿时为止,已经蔓延到全国17个省市,其实就是南京官僚主义文化下的一个侧面反应,相信经历这一波事件后,南京官场将会引发一次大地震,南京官僚文化将遭到一次冲洗。
也希望南京今此一疫后,能摆脱在其他各市心中官僚主义之城的大帽子。
除了这些外,苏南人民还认为南京占着这么多省会资源,守着全省那么多好大学,GDP还玩不过苏州,实在太不像话了。
苏南的务实和南京的务虚天生有排斥性,那苏北是怎么看南京的呢?
这里需要看一眼江苏全省地图,就能明白苏北人民对南京的感情:
我们可以看到,苏北离南京实在太远了,而且在过去,没有高铁,没什么高速,过江通道也少的情况下,南京根本不可能对扬州以北的城市提供经济援助,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的心早就凉透了,指望南京还不如指望徐州早点发展起来,带着淮海区的小弟们过上好日子。
我在徐州问当地人怎么看南京的,他们不像苏南人民马上就说出个道理来,半天也想不起来对南京有什么看法,一脸茫然地看着我。
所以苏北人民对南京的真实感情,就是莫得感情。
但是南京的旁边挨着两座江苏城市,一座叫扬州,一座叫镇江,这两座城市对南京的看法就稍好一些,这些年,也一直在宣称搞“宁镇扬一体化”。
宁镇扬一体化已经喊了十八年了,一度被认为是长三角除上海都市圈外最好的区域,是要拳打苏锡常、脚踢大杭州的,结果搞到现在,合肥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都跑起来了,宁镇扬一体化都要被边缘化了。
2014年《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里规划的半小时国际性大都市生活圈,已经过去七年了,三座城市的机场、港口还是各自独立发展,南京也没有将江北地区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带动和扬州的沟通效率,另外南京与扬州的交通也远没有与镇江的便利。
南京搞宁镇扬搞了七年,搞成现在这样,要不,您还是先把安徽几座城市先带起来?
滁州、马鞍山、宣城可都比扬州近多了。
反正离您不远,南京市确实也有大量安徽人,大家都叫您徽京。
南京还真打算这么干了,现在有S4号地铁到滁州,2022年完工,S6号地铁到马鞍山,2023年完工。
做为一个外省人,我倒觉得南京这个地理位置,已经决定了他辐射滁州和马鞍山更容易,调配资源应该也更方便,宁滁马可能比宁镇扬跑得还快,只要先富能带动后富,是不是江苏省内,其实也没什么问题,毕竟大家都是中华儿女,都是家里人的事。
当然南京也不是所有江苏人说得那么差,南京也是有他的优点的。
我第一次到南京是六年前去讲课,当时游历中山陵、民国时的总统府、明孝陵,人文历史资源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站在中山陵向下看时,那一片或黄或翠的阔叶林,浓郁织翠,跟我在岭南看到的风景全然不同,更加旖旎浓郁。
南京虽然没有给江苏小弟们带来好处,但也没有吸人家的血,也没有形成江苏一家独大的局面。
南京就是一个有官僚气息,但还算守本分的省会,虽然他也知道大家不指望他,但他也不作,没去主动招惹什么是非,耽误大家的发展进程。
陆 百花齐放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时,已写了1.5万多字,但我对文化和教育问题几乎只字不提。
江苏人一定很不理解,他们会跟我说这里有江淮文化、金陵文化、吴文化、中原文化,并且说大家各种不对付是文化造成的。
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个人是强烈反对这种观点的。
我多次重申过:地域文化是结果,地域文化不是原因。
拿文化做理由是思想上的惰性,文化和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本身是经济环境锻造的结果,而经济环境,90%的原因又跟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系。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说中国东部的人勤奋,中西部的人相对懒散,根据我多年全世界走访和思索,我发现不是这样,是因为东部有更多发展经济的机会,大家愿意多工作趁势而进,而中西部因为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大家闲暇时间多,所以凑在一起打麻将吹牛的机会就多,才造成大家东勤西懒的印象。
我们说四川人喜欢打麻将摆龙门阵,日子过得悠闲,骨子里的原因不是四川人喜欢,是经济环境决定了四川人这么干,如果把四川人移到广东江浙地区,他们也会撸起袖子拼命赚钱,跟广东江浙人不会有什么分别。
相信我,正常人只要有挣钱的机会,就会努力得跟条疯狗似的,人本质上是没什么区别的,只是机会的多少有区别。
我在深圳化妆品公司上班时,老板是个陕西人,他说他喜欢待在深圳,因为这里充实,每天忙得跟个陀螺一样,一回老家,他就没事干了,他就觉得十分苦闷。
这就是环境锻造人的典型案例。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各省来的人都有,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福建江西的都有,在老家各不相同,到了深圳怎么突然就一起有“深圳精神”、“深圳文化”了?难道这些人恰好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魂魄同时被唤醒了?这不扯淡吗?
就跟香港人喜欢吹牛说他们有“狮子山”精神一样,有个毛线的狮子山精神,就是地理和政治环境太好,新中国2000年代前几乎所有人钱货都是从香港经过的,香港人躺着都赚,努力一点就是内地人的百倍收获,当然疯狂投入工作。
你把我们邵阳人全扔到香港那个环境下试试?我们马上也能让全世界见识一下“雪峰山精神”。
现在香港慢慢衰落了,你就要理解成狮子山精神不行了吗?拿文化当借口,这就是标准的思维惰性,看不到文化背后的经济规律。
还有教育,教育也是结果,教育不是原因。
上篇写完后,有江苏人留言说“江苏真的很重视教育,70-80岁的人都基本识字的,不认字的很少,碰到有些外省的,最小的一个20岁的贵州姑娘居然只有二年级文化,不可思议!”
这也是典型的颠倒因果。
这里有一个常识性认知需要普及:教育,是很花钱的。
江苏教育好,是因为江苏地理位置好,容易致富,富了后请得起好老师,全国优秀教师会自然而然流动到富裕地区,教育资源也会形成二八法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贵州则是地理位置差,普通人挣不到钱,没有机会读书。
其实中国每个地方的人都非常重视教育,我们邵阳伢子打小就受到家长在教育上的压迫,小孩子考上二中全家都喜气洋洋,觉得光宗耀祖,这辈子出人头地了。
一个道理,广东现在教育在全国不强,但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强,因为广东富裕,可以花高价请名师来这定居,穷省是玩不过广东的。
就是因为教育资源集中,还逼得河北出了衡水中学、安徽出了六安毛坦厂中学这种专门应对高考的极端现象,这种现象恰恰是教育贫穷者的疯狂自我鞭策,是对富省教育资源聚垄的无声反抗,是他们为了出人头地而发生的疯狂内卷。
我不提江苏的文化和教育,是因为只关注这些是惰性思维,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凡是要深挖到事物的根源,还是得看经济规律。
最后,我们拿中国最富的广东和江苏,放在一起比较下,来看看江苏的未来。
可以预见的是,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会越来越富,深圳、广州双雄并立,东莞、佛山紧随其后,其它市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地理环境决定广东贫富差距无法解决,只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广东其实只适合在珠三角生活,最多加一个珠海。
江苏省则是全面发展,现在南通、徐州还有很大潜力,常州、徐州、扬州、盐城四座城市,都有望在未来十年内进入万亿GDP,南京、无锡、南通则是奔着1.5万亿的级别去的,江苏将来有可能有八座城市过万亿GDP,成为全中国富得最均匀的省。
我个人认为,江苏因为发展得更全面,全省的潜力比广东要大,江苏未来有望在总量上超越广东,成为全国第一。
但是广东的税收收入是远超江苏的,2021年广东税收23789亿元,江苏是14082亿元,GDP只差8千亿,广东税收却比江苏多9707亿元,是因为广东有7个央企总部,多交了3100亿,还有全国唯一一个海关总署,代收整个华南东南沿海地区海关关税,多交了6千亿,另外深交所印花税也多交756亿元,算上其它零零碎碎的,所以总体上,广东税收才远超江苏。
另外江苏被人称为“苏打水”,就是江苏GDP有造假成分在,这个是不是真实的呢?
这个我没有充分的数据证明,只能说一下直观感受,我认为苏南地区不太可能GDP造假,因为市容建设和上市公司数量、企业生产出来的船只、钢铁是实打实的,很难作假,但是我在苏北时,跟一名企业家聊天时,说他公司去年“明明没有一亿产值,但上头非要他填一亿”,他对当地经济数据注水感到很失望。
这名企业家并不认识我,是跟别人争辩时,无意中对我说出这句话的,我感觉可信度很高。
所以我个人认为,苏南GDP不太可能注水,苏北有一定可能。
最后的最后,来对江苏十三太保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吧。
苏锡常地区将继续高歌猛进,苏州继续发展外资,无锡发展民营,常州则是民营跟外资一起发展,总体上,这个地区受益于上海的溢出效应。
南京将带领周边的安徽滁州、马鞍山,以及扬州、镇江小步前进,但因为南京的官僚作风,不要指望速度太快。
南通将会是未来发展速度最快的江苏地级市,他将会得到上海源源不断的营养供应,快速狂奔。
连云港、盐城、宿迁、盐城各有一些拿得出手的产业,但规模较小,苏北的发展重点还在徐州,徐州吃肉,其他市才能喝汤。
我个人最喜欢江苏的扬州,整座城市如同温香软玉一般,空气里弥漫着香粉气息,是值得我再回去多看几次的城市。
江苏十三太保的有趣现象,根本原因还是经济上百花齐放,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格局造成的,这其实是江苏的大幸,因为许多许多省,因为资源和地理上的困境,已经只能躺平了。
在常州吃饭时,一桌子来自不同地方的江苏人,争论各市不要再争GDP了,争服务质量就好。
我幽幽叹了口气说:你们这些江苏人,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想想其他省的人多想要GDP。
所以这十三太保,本质上是江苏人自己在调侃,隐隐有一股炫富的味道,而外地人听到这些,更多只有羡慕与妒忌罢了。
作者:卢克文 ,公众号“卢克文工作室”,ID:lukewen1982,防疫群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