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民日报点名的“学阀”到底有多大危害?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文|哪吒博士谈教育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学阀指的是凭借势力把持和垄断教育界、学术界的人。又可指在特定的职业或组织中,由某个学校毕业的人们所形成的排他势力。
不得不说,学阀把持资源的现象已经在我国的学术界,教育界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事情。
人民日报就多次直接批评学阀现象。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学阀作风蚕食着学术界 有人乐此不疲更多人苦不堪言》、《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等文章。
学阀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学术教育界功成名就,掌握着大量资源的专家们,在本来应该讲科学真理的地方,却开始讲关系,讲人情,讲金钱。导致大量的资金浪费,出不来科研成果,甚至在这些人的影响下,科研的指挥棒都歪掉了。
目前国内的科研圈子文化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理工医科这些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基本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大佬坐镇。而这些大佬的徒子徒孙遍布全国。大基金的评审,科技奖的评审,人才项目的评审如果不在领域内有一定的人脉关系,那么很难出头,除非你有很突出的科研成果。
在高校圈子混过的人都知道,自然基金的面上项目有多么难拿。但是对于学阀团队来说,这种项目可能根本就看不上。大基金的项目指南都是自己编写的,裁判都是自己人,那么项目肯定会落到自己头上,青年项目这种人才项目更是不在话下。这样一个团队会控制着一个细分领域的科研方向,很快就形成了论文制造机。不断的通过论文拿科研经费,又那科研经费去发文章。但是几千万几亿的科研经费花了出去,上百个博士都毕业了,科研转化却一直停留在原地!
我们这几年经历了科技战、贸易战、疫情战等重大的挑战。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大资金投入的科学技术能不能够发挥实际作用,却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还是以论文为主,中国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论文工厂。却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被卡脖子的地方?
首先是以学阀为代表的科研领头人出了问题 ,把持着这么多的资源,但是不愿意向困难难题发起挑战,不愿意锐意改革,只求维护自己的蛋糕。其次是更为广大的科研人员其实是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很多老师的工资很低,也拿不到项目,更形不成科研团队力量,博士硕士工资低的可怜,还要去发一些没有意义的文章,加剧了人才的流失。
目前国内真正做实事的科研还是集中在企业科研,军工科研单位和部分高校课题组,科研院所课题组。 大多数的高校课题组基本都是以论文为导向。即使在一个实验室的名字下面,也只是各自为政,靠着几位老师和一群硕博士很难做出有意义的成果。虽然能发表一些所谓的论文,可能一百篇论文里面能有一篇是具有意义的,大部分论文其实多为重复工作,无病呻吟,胡说八道,自说自话。硕博为了毕业,老师为了职称,仅仅就是这样而已。
学阀其实换一个词是学术权威。这些人本来应该为国分忧,通过自己的能力,团队,资源做出一些利国利民的有意义的事情。不能够成为某些人升官发财的工具。目前国内的科研虽然看起来是一片繁荣,可是抛开论文之外,却一塌糊涂。一个工科实验室,研发的仪器屈指可数,发的论文却堆积如山,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实在是太为荒唐,而这个实验室的历任主任都是出自一个师门。
想一想,为什么有的技术能够被国外的技术卡脖子, 关键问题还是没有人愿意像屠呦呦这样能够连坐十年冷板凳。这些方向基本都是难度大,不容易发表文章。不能够像材料,化学等专业一样,一年可以发好多文章。而凭借文章登上台阶的学阀们,自然会加大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发表文章,套取利益。
科学技术不能沦为学阀的名利场!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873498968500777
作者:百家号,哪吒博士谈教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