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不存在的基因还能发表论文?科研还是小说?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文|哪吒博士谈教育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论文一直是我国硕博士毕业的的硬杠杠。在学期间如果有比较好的论文,不仅可以顺利毕业,而且还能够拿奖学金。这个机制下,就催生出了一种论文产业链,有些人为了毕业或者更好的出路,通过学术不端来发表论文。

常见的学术不端包括重复发表,论文抄袭,数据捏造,PS结果等等。但是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一位硕士竟然通过一种世界上不存在的基因在《肿瘤生物学》发表了论文,真的是活久见了。还能通过这个基因完成了自己的硕士论文,堪称一大奇观。更加离谱的是此论文还被引用了27次,真的是一窝假李逵。

无独有偶,国内某医院主任在《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研究通讯》中发表的一篇关于基因的论文也被撤稿,原因是小鼠体内没有这种基因,只有人体中存在。

这两位“科学家”的论文很显然就是通过论文工厂产生出来的。然后通过捏造推荐审稿专家的邮箱,自己评价自己,然后论文接收。论文工厂拿到了钱,论文作者通过论文毕业或者升职称。此时的论文俨然已经不是科研成果的结晶,变成了一篇无中生有,自说自话的小说。

这种无中生有的造假手段可以说甩掉了抄袭,捏造数据一条街。是对其他造假手段的降维打击。当别人都在苦恼如果造假能逼真一点的时候,这种无中生有的直接虚构出一整套理论,如果不是学术界权威的话,对其它人来说就是无懈可击。

论文造假看似是部分人的行为,但是持续的造假行为也反映了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科研风气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弊端。以上文的肿瘤生物学杂志为例,就曾经一口气撤销了107篇中国作者的论文。而这些论文不约而同的都是出自论文工厂的手笔。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论文已经成为了科研圈的货币。人民币去换取论文,在通过论文去换取名利。大家都在比较谁的论文多,谁的论文影响因子高。没有人去关注你到底做了什么,发表的论文有什么价值!

虽然说论文很重要,但是论文并不能代表全部。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固然很有意义!但是如果在一些水刊上,靠着一两万的版面费发表一些没有意义的论文,实在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而且所有专业都向论文看齐,实在是有些荒谬了。搞得大家都在往容易发表论文的地方聚集,不然就要被淘汰。就拿小编的专业为例,以往都是以做仪器为主流,现在竟然至少三分之二的方向,都是与材料相关。而材料其实更是一个实打实的应用学科,你做的材料到底能不能用,一用便知,但是可惜的是材料目前竟然成了论文学科,很多东西都是在纸上谈兵,大量材料还被国外卡脖子。这也是其不好找工作的原因!

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大量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本来是想通过科研提升创造力,但是没想到的是有可能会弄巧成拙。当年哈佛大学一位学术大牛被撤稿31篇心肌干细胞论文,因为这个干细胞是不存在的。结果造成的是全世界科研领域的大地震,因为有不少课题组都在研究这个不存在的干细胞,发表了不少论文,实在是不知道这些论文是如何发表的。这样看起来科研其实也是一个小圈子,自己人骗自己人罢了,这不就是皇帝的新衣吗?

论文造假是没有任何原谅的空间的,这是对科研的亵渎。但是也需要反思论文造假的深层次原因。能不能进一步激发科研人的创造力,而不是通过论文去约束所有的科研人员,让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发挥到真正需要的领域上去!

小编作为一个不是很合格的科研人员,也尝尽过科研的苦头,也体会到了科研的辛酸,但是坚守底线,为自己负责是原则问题。纵使科研千万般不是,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走到下一山!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124243710522122

作者:百家号,哪吒博士谈教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