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敏捷搞垮一个团队

以下文章来源于茹炳晟聊软件研发 ,作者司文

微信公众号的江湖里有个说法,叫「三千字断头台」,也就是一篇文章不太会写超出了3000字,因为大部分人对一篇文章的阅读极限就是3000字(甚至更少),超了字之后大家读不完,今后也不太会去读了,最后导致看的人越来越少。
我自己也比较纠结,后来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写文章主要对内容负责,大家看不看根本就不是我所关心的问题,我的核心目标是把内容写好,所以也就释怀了,我只关注内容是否能够表述清楚、逻辑是否合理。
提前告知大家,今天的篇幅略长,主要是敏捷这个话题,涉及的面太广了。

我眼中的敏捷

掐指一算,自己从2000年左右第一次接触敏捷,至今已有10多年了。
还记得那时第一次参加了一场为期2天的敏捷的培训,老师是个老外,中文讲得不错、很健谈,课上有概念、有游戏、也有很多学员之间的互动,整个体验还是不错的。
在2天的培训最后结束时,老师让每位学员谈一下自己对敏捷的感受。
我当时也是年轻(年少无知),我直接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敏捷更适合存在于乌托邦的团队或公司里,不适合大规模推广」(现在看来肯定是啪啪打脸,因为当时我的认知水平,只能到此程度)。
那时,我觉得敏捷中很多价值观、宣言、规则流程设立的太理想化了,曾经在瀑布式模式开发过的小伙伴应该清楚,现实世界是很复杂的、人性也是非常复杂的,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组织与流程之间的不协调、领导风格的多种多样,想找一个全部都认同敏捷文化、且不折不扣去执行的团队真的太难了!(现在行业中也依旧很难,但不代表没有)
培训结束回到公司,领导问我培训参加过后,感觉如何。我不遗余力的给老板和团队讲,敏捷有多好,敏捷有多么高大上。原因不为别的,是因为他们不懂敏捷,我这么说更显得自己2天的培训时间没有白白花掉、酒店的自助餐没有白吃。
说实话,当时的我其实只是想告诉自己的领导,选择让我去参加培训是一个多么明智的决定,而并非我对敏捷的理解有多么深刻。
10多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人阅历、对事情的判断、对敏捷的认识,和当初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
现在,我的看待态度是:
敏捷只是一个开发模式的工具而已,既不是长生不老药,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不用盲从,也不用鄙夷,如果你觉得合适,你就拿来用就好了。

之前薛兆丰老师有一个说法,如何让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呢?
答案是:只需要让鹦鹉学会「需求」和「供给」两个关键词,这只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
这个调楷一方面说明了「需求」和「供给」是经济学最核心的概念和逻辑;另一方面又说明了,看似简单的「需求」和「供给」概念,想要搞清楚并不是很容易。

同样,对于敏捷,如果让我给出最核心的两个词让鹦鹉成为敏捷教练,我会选择「产品」和「团队」这两个词。
产品这个关键词,可以衍生出敏捷中很多概念:产品思维、产品需求、产品迭代、产品价值等。面对产品需求不明确、能为用户创造哪些价值不知道、用户体验又要超过同行的产品,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程序员在学校里面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了。
团队这个关键字,可以衍生出敏捷中很多概念:人性、角色、团队能力、团队沟通、团队承诺等。面对不同背景、学历、来自五湖四海、脾气秉性差异极大的同事们,能不能把这个团队服务好,已经远远超出了Scrum Master的知识领域了。
朋友们可能会感到奇怪,我为什么没有提到敏捷的各种流程、各种会议、各种价值观、各种宣言?
我的认知是,敏捷仅仅是个抽象工具而已,承载敏捷的核心无非就是:「产品」和「团队」,各种流程需要团队去执行、各种角色需要团队去胜任、各种能力需要团队所具备、各种沟通需要团队参与、各种宣言则需要团队去承诺。
而团队的工作,就是把不确定的产品需求逐渐交付落地,帮用户弄清楚产品价值,交付最小可用产品(扔个石子探探路,摸索前进),在此基础上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步子太大容易掉坑里,慢慢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敏捷模式最适合的就是那种「还不确定、还不完善、还没想清楚的产品需求」,团队逐渐调整磨合、不断交付产品价值。

普通程序员眼中的敏捷

曾经有一位朋友跟我这样讨论过敏捷,他觉得现在互联网这些公司之所以推行996工作模式,敏捷开发模式在背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还举了很多例子,我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给大家分享一些。
例子1:上线节奏太快
很实际,很多公司老板之所以用敏捷,就是为了产品早点上线,最终事情做不完,大家只能加班完成了。
以前瀑布式开发模式,项目的开发周期可能是半年到一年左右,至少也有一个季度。从需求调研、立项、技术的选型、架构的设计、基础环境搭建这些都需要时间,包括项目的开发、测试、项目延期等等。
而敏捷开发模式推崇一般2周一个迭代,在什么都不明确、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们直接开始干,先做一个最小可交付的版本。
例子2:完不成任务,在同事面前丢面子
很真实,完不成当天的工作,程序员只能加班完成了。
敏捷的站会是要当着同事们的面,说清楚昨天认领的工作为什么没有完成,这让我这位朋友感觉很丢人。
他说,以前在瀑布式开发模式的时候,3天内搞定1个模块的功能,妥妥的没问题,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哪怕下楼抽烟摸鱼也好、电脑里看看小说也好,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规定时间内自己搞定就好了。现在敏捷模式,任务要大家一起估点,估多了时间点可不行,大家都看着呢;每天要汇报昨天工作的进度,每天任务安排的紧紧的。
他说,程序员也应该是一个知识管理、创造性类型的工作岗位,不应该是搬砖、执行类的岗位,我今天状态不好,就是不想写代码了,效率自然就低了;我明天状态奇佳,一小时顶五个小时的效率,效率自然就高了。(我则笑他,你一个码农,搬砖就好好搬,还跟我讲状态了……)
最后,他给我的结论是,敏捷是对人性的不尊重。
听了以后我瞬间无语,试图跟他讨论一番。但转念一想,这也很正常。大家同样是读一本《百年孤独》经典名作,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何况是敏捷呢?

搞垮团队的10种场景

趁五一假期不能出门游玩的这几天,我整理了「用敏捷搞垮一个团队」的十个场景,希望让大家重新认知理解敏捷,是怎样瞬间搞垮一个团队的:
如果你的团队目前符合1种情况,说明你们团队现在用敏捷用的挺不容易的。
如果你的团队目前符合2种情况,说明你们团队现在过的并不如意。
如果你的团队目前符合3种情况,说明你们团队已经开始反感敏捷模式了。
如果你的团队目前符合3种以上的情况,我劝你早点跑路找下家。

1、老板和团队都不了解敏捷

相信我,这点非常致命。
很多老板对敏捷的理解还停留在:「敏捷就是快」的概念上。之前10个人干的活,现在用了敏捷,5个人就干完了。
记得有一位公司负责人跟我谈到敏捷,他的观点是:小学生都知道,敏捷就是快啊,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老板们终于不用强制要求程序员加班了,只要大家敏捷起来就好了嘛。
先谈老板
很多老板只看到了敏捷的好处,却没有看到敏捷开发模式的适用场景和缺点,在不是很懂的情况下贸然引入敏捷,将会给团队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再谈团队
网络上有很多妖魔化敏捷开发的段子,很多朋友对敏捷也是一知半解,在团队成员半懂似懂的情况下推行敏捷,得不到整个团队对敏捷的支持和认同,基本上是很难成功的。
所以,在老板和团队都不了解敏捷的情况下去推行,你大胆放心的搞敏捷,你肯定能够成功的,因为你离搞垮整个团队不远了。

2、只有软件技术团队敏捷,其他人不敏捷

也是很无奈的一点,软件研发部门的管理范畴仅限于研发,当你们的技术领导想推行敏捷时,公司内其他部门既不支持、也不懂敏捷、更谈不上认可敏捷,那这样的敏捷也只能在软件研发范围自嗨而已。
尤其是业务方,他们只关心产品什么时候上线,不关心程序员今天开什么站会、写了几行代码、提了几个bug。
这一点近些年有所好转,因为有的业务部门也开始敏捷了。(说明产品方也开始卷了)
所以,仅软件研发部门敏捷,其他配合部门不敏捷,也是白忙活,假敏捷。

3、团队技术能力较弱

在团队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贸然引入敏捷,对团队来说也是灭顶之灾。
有人说,我们都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能力上的差别有那么大吗?还灭顶之灾,不要忽悠我。





虽然你们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而我也只是比你们牛一点点,我读了10年(复读一年)。
这里说的能力不单单指技术能力,通俗的讲,是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有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团队能力 = 每位成员的(技术能力 + 沟通能力 +需求理解能力+补位能力及意识等)

请参考上文朋友公司内使用敏捷后所吐槽的2个感受:上线太快、工作完不成。
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因为个人能力较弱、无法适应敏捷的交付节奏而导致的。换句话说,你要玩敏捷,得团队里面得都是高手才行。
俗话说,一位优秀的程序员的工作效率抵十位平庸的程序员(金庸小说里面一个乔峰顶几十个杂鱼)。
国内很多软件团队是不具备这个要求的,贸然引入敏捷,只能是照猫画虎、东施效颦,搞垮一个团队轻轻松松。

4、公司制度文化对犯错0容忍

上文说了,敏捷模式的优势在于,当你产品需求还不确定时,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先交付最小可用产品,先让产品上线,然后我们快速迭代、小步快跑、慢慢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损耗、必然会犯错,因为团队接到的是一份不确定的产品需求(有时候甚至是一句话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公司或团队文化是对犯错0容忍的文化,本身就与敏捷提倡的文化相违背。尤其涉及到上线失败等问题,更是很多企业不可容忍的高压线,毕竟站在公司的角度会有损失、会有人来承担责任、会有人受到惩罚,最后也只能是敏捷来背锅。
大家都是成年人,职场如战场,如果做不好就要重罚。如果犯错不用受罚,做错了事不用道歉,LV每年出这么多包包干嘛用的?

5、错把「噱头概念」当成「提效法宝」

老板们喜欢新鲜方法,TDD、BDD,这些新鲜玩意国外的团队玩的很很溜,我们也必须试一试。
我只能说,如果要这么做,用不痛不痒的边缘项目练手还差不多,随便你怎么玩。如果是公司的核心业务,那也就离作死不远了。
TDD和BDD目前行业内还尚没有真实、靠谱的优秀实践项目,至少,从我的角度,目前能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现状。
BDD很多敏捷教练到处宣讲的也只是实验室内的案例,个人认为就是一个被炒作的噱头而已,做不起来的。
参加过BDD的培训你就会发现,敏捷教练给你传授的无非就是用cucumber写个given-when-then的框架,写几个订飞机票的demo、写个购物车下单的流程,这些都讲得通,但实际项目远比你这些复杂,远不是用cucumber整个BDD就弄明白的。就好比你是程序猿,写个hello world没问题,但这个玩意不足以应付真正的工作啊!
再说TDD这玩意,号称是测试驱动开发。
TDD如果让测试工程师牵头来搞,测试工程师一年到头能写多少行代码、能设计多少个类图、画了多少个系统的架构设计,你叫测试工程师从业务场景的维度驱动开发工程师去做开发,这不是搞笑么?让测试工程师教开发工程师理解需求、写代码,让团队在开发和测试之间来回的返工,我们最好期待最后可以达到改1个Bug,需要优化整个架构的目标。

TDD如果让开发人员自己来搞,说白了,开发有能力把TDD整溜了,那么他不用TDD一样可以把代码写得很好,所以TDD这玩意不能雪中送炭,只能锦上添花。

6、不重视提效工具

我们应该重视能够提高大家工作效率的工具和方法,而不是野蛮地用「加班」的方式来解决工作效率问题。
前面吐槽了TDD和BDD,但并不代表整个行业没有好用的提效工具,恰恰相反有很多,这里堪比「好莱坞电影市场」一样琳琅满目,你能找到各种各样的提效小工具、小平台,网上大多数都已经有开源的了,即使没有,你根据自己的痛点也能够在公司内研发出来。
根据茹炳晟老师的研发效能双流模型的分享,我列举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提高工作效率工具插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IDE精准代码提示:AiXcoder
自动加载代码变更:JRebel、Nodemon
代码质量检查:Sonar、Lizard
单元测试用例自动生成:EvoSuite
混沌工程:ChaosToolkit、ChaosBlade
精准测试:Jacoco

除了上述,我在公司里也和同事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一些「提效」的工具,我写的书《敏捷测试高效实践 测试架构师成长记》里面就介绍了一款:能自动生成接口自动化测试脚本的工具。感兴趣的可以直接拖至文末扫二维码购买。
再多说一句,前段时间某位大厂的开发领导跟我讨论技术时,聊到了自动化测试这块,这位技术团队的大神认为自动化测试是割韭菜的概念,统统要砍掉。(我是真心服了)
那位大神在上线前,对着测试工程师说:「是时候展现测试工匠精神的时候了,我们从0造轮子,大家赶快用鼠标“点点点”,把所有功能都回归一遍」。
我觉得这位所谓的「技术大神」内心是对技术是没有敬畏的,此时心疼他团队的测试工程师三秒钟。

7、试图用敏捷解决技术问题

敏捷只是个抽象的工具、不是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很多公司老板会说:「你们不是敏捷了嘛,怎么这个xxx问题都搞不定?」

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最终还是得靠技术能力去解决。
大家可以参考场景三,这里不过多赘述了。
所以,想要搞垮团队呢,大家遇到问题千万不要着急,要冷静,因为今天解决不了的问题,明天也解决不了。

8、不重视「人」,重「流程」

很多国内大公司都有这个通病,为了不让某位人才成为公司进步和发展的瓶颈,通常会把他的工作进行拆分、分解,由流程代替人才的稀缺性。
而敏捷团队恰恰相反,敏捷团队的规模很小,敏捷的基础就是团队,敏捷是由人来参与的,重视团队中「人」比重视敏捷中的「流程」更有意义。
如果你是某个团队的负责人,可以自己问自己2个方面的问题:
1、有没有真正的尊重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有没有充分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有没有帮助他们成长、给予更多进步的机会?
2、团队中的创新情况如何,可以落地吗?有没有造轮子?能不能真正解决团队中的痛点?

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如果没有在团队身上花时间,能导致的结果只有:团队的核心人员不断流失,团队的普通成员没有工作想法,你说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
最终,使团队中的所有人统统躺平:岁月静好,现实安稳,KPI和OKR(还有Google刚刚宣布的GRAD)随缘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从敏捷中的价值观就可以看出来,敏捷开发模式是很在于「人」这个主体的,毕竟所有的敏捷活动都是由「人」来参与完成的,提高人才密度才是实现团队敏捷的正确姿势。

9、没有请真正的敏捷教练

什么?还需要敏捷教练?请一位敏捷教练的费用这么贵,我们自己学习学习,直接自己当教练就好了嘛。既省钱,还能学到东西, 一举两得。
况且我的友商早就敏捷了,我们连抄作业都不会抄吗?
你还别说,我们程序猿都是绝顶聪明的人,我也不例外,虽然我只是绝顶而已。
找一名真正的敏捷教练,能带给团队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这是和自学成材的敏捷教练最大的区别。
很多要点、坑、优秀的实践、业内最近流行的工具等,这些知识都能从他们那里获取,这是自学成才的敏捷教练所不具备的。

10、既然敏捷了,还要什么文档

敏捷价值观里提倡的是:可以工作的软件要高于详尽的文档。并没有说就不要文档啊!
不重视文档这件事,在项目前期还好,产品的业务逻辑大家脑子都记得很清楚。但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团队成员的离职、入职、借调和请假,随着讨论的更加深入……。
文档较少,导致大家信息理解不一致,每个人对同一份需求都产生了自己的理解,有很多需求和设计都是自相矛盾的。导致沟通成本增大,犯错误的概率不断增大,最终也会搞垮一个团队。
最后,来个小小的总结,打1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吧:
敏捷,就像“天上人间”里面的漂亮小姐姐,很多人都想占她的便宜,但没有一个真心想娶她回家。

作者:司文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Python测试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