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OKR搞垮一个团队

以下文章来源于茹炳晟聊软件研发 ,作者司文

本篇文章跟最近发生的事情比较应景,Google刚刚宣布全面放弃使用OKR,转为使用GRAD(Google Reviews And Developement)的方式做绩效管理,本文也会简单介绍一下这块内容。

关于OKR,也许你之前可能听过无数次、自己在公司也用过,但你不一定知道别人是怎么用的,用起来有哪些坑,所以今天和你分享OKR的使用逻辑,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今天的文章会以:OKR的概念、使用逻辑、业内动态、搞垮方法,这个结构进行讲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OKR的概念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是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发明。OKR的主要目标是明确公司和团队的“目标”以及明确每个目标达成的可衡量的“关键结果”。

什么是O,Objective,目标。
什么是KR,Key-Result,关键结果。

OKR有位兄弟叫KPI,他在很多公司做类似的事,但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KPI,关键绩效指标(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你可以理解就是非常关键的指标数据。

两者有个区别是:
KPI强调的是「要求员工做的事」,公司有具体的要求,这事儿由员工来做。
OKR强调的是「监督员工要做的事」,事儿是员工要做的,公司和领导起到的是监督、调整的作用。

两者的逻辑不同:
KPI与结果挂钩,员工考评的唯一标准。分值越高,因此获得的奖励越多。
OKR与产出挂钩,员工考评的唯一标准。即使员工的分数不高,但只要他做出了贡献,超越了自己,一样可以完成工作交付。

OKR的使用逻辑

关键字:O、KR、AP、Review。

先说O,Objective(目标)
这里提到的O一定要固定,就好比我们不能今天说做区块链,我们把目标改为跟区块链相关的,然后明天又说要做元宇宙,目标不断变化。
每年的年初我们常说要「定目标」,所谓「定」的意思,就是「想清楚后,尽量就别动了,给我定住」。

再弄清楚KR,Key-Result(关键结果)
关于KR部分是关键,比如现在的O是:打造一支有业务能力的软件开发团队。
那KR应该怎么设立?
正确的应该是:在3个月内要把张三和李四培养成为A项目的某某级别的业务专家。
错误的应该是:在团队中培养一些业务专家。

没有了具体可衡量的数字,KR变得毫无意义。

还有AP,Action-Plan(执行计划)
除了设定OKR,怎样让OKR中的KR可以得以完成和实施,还得设定AP。
「在3个月内要把张张三和李四培养成为A项目的某某级别的业务专家。」这是一个KR,具体怎么做?如何培养?行动计划分几个阶段,几个步骤、每个步骤期望达到什么效果……。
有计划,才能行动,有了行动,才有交付。

最后别忘记Review(评审)
如果你是员工,记得主动找老板review,对齐老板的O。
如果你是老板,那么记得定期找团队review,确保自己的O被员工继承了。
就和敏捷迭代一样,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走几步需要停下来看看,我走的对不对,如果不对,那么我再调整,如果对,我就坚定的一直走下去。
当然各家公司、不同的团队,评审的节奏也不一样,据说PDD(某多多)是每个月评审一次。
评审时,要按照先后顺序,O--KR--AP,再打分。O没有设定好,KR做的再好也没用。KR没有找对,AP制定再详细的计划也是白搭。

再多说一句,OKR应该强调目标驱动
在球赛当中,赢球就是目标O,进球就是关键结果KR。你进了一个球,那就是一个关键结果。但是,这个关键结果不一定意味着你实现了目标。对方已经进了三个球,你进了一个球,你离目标还很远。你进了两个球,也离目标很远。
进球数本身并不能说明太大的问题,如果对方没有进球,你进了一个球,你就实现了目标。所以,KR是由O来确定的,赢球是O,进球是KR。
但是,O也分为大O和小O,就是大目标和小目标。我们时不时会看到这样的事,一支球队在已经小组出线的时候,要是这场球赢了,将会在下一轮比赛当中遭遇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就会必死无疑,怎么办?这场球还是踢输了好。有时候我们看球赛的时候,会看到这样怪诞的场面,就是双方最后往自己球门里进球,因为他们想输掉这场球以后,避免遭遇那个强大的对手。这就是大O和小O的差别。进球不是目的,甚至赢球不是目的,最终赢球才是目的。

以上,就是OKR的使用逻辑。

OKR的业内最新消息

OKR源自Intel,火于Google,发扬于我们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在2012年的字节跳动,自创立起就采用OKR,随着字节跳动的成功崛起,国内对于OKR的关注度持续升温,而这一工具也被许多巨头、创业公司视为管理的“万能灵药”。华为、字节、百度、小米、阿里、JD、腾讯、网易、美团……众多互联网企业目前都在使用OKR。

在2022年5月6日,Google对外宣布将全面放弃「内卷神器」OKR了。
关于GRAD我们今天不在文章中详细说明了,因为目前Google刚刚转型,一个是效果怎么样不知道、再一个GRAD具体怎么做也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法,Google也是在试探这种方式的可行性,能不能成功犹未可知。大家只要知道一件事,「Google将全面放弃OKR,转用GRAD了」。






Google为什么要放弃OKR呢?我参考了这样一篇文章(Google’s changing its performance reviews to waste less time,47 percent of Google employees didn’t think that their time was well spent with the previous performance review system.),大致意思是47%的Google员工认为此前的绩效评审系统就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而Google也希望帮助员工,让员工能够专注于实际的工作,而不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向公司证明自己应该加薪、证明自己应该升职,所以才有了GRAD这个东西。

谷歌之前的绩效考核由五个重要的部分构成,首先是设定目标,然后员工通过自我评估反思自己的绩效表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还需要团队内部其他多位同事进行一个 360 度的评估。在员工自我评估、同事评估之后,这些评估内容会交给管理人员(经理)进行打分。最后根据出来的结果,经理和员工进行面对面的绩效面谈。

经过一轮一轮的设定,要完成一轮绩效考核需要很长的时间,员工痛苦,中层经理也痛苦。这也是Google将要放弃OKR的原因:「为了找出来一些绩效比较差的员工,所花费的成本太大了,员工无法全身心关注真正要交付的工作。」

相反看我们国内,各大公司以Google曾经使用的OKR作为风向标,将OKR奉为绩效考核的教科书。

究竟OKR在后续会不会跌下神坛,这还真不好说,但是Google已经在调整了,至少是个风向。

OKR搞垮团队的办法

1、没有OKR,只有KPI
这样的情况往往会使团队所有人都在追求「公司要我干什么?老板要我做什么?」

因为会考核某项指标,团队的目标不是为了创造价值,而是为了完成指标,长此以往必将垮掉。

2、组织没有清晰的目标战略
孙子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OKR 就是要保证「上下同欲」。
OKR 的实施过程是对齐和支撑,人人都要思考,做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帮助团队实现目标,这是一种向上的支撑力。
不单单是垂直方向要目标对齐,水平方向上也要对齐。兄弟部门或协作部门的 OKR 不能出现冲突,应该一起讨论、交流、研究。
有时,公司没有具体的战略,只有一个模糊的方向,大家都在猜。
无论是自下而上的,还是自上而下的,团队没有目标是一件极其坑的事,就好比汽车开在路上不知道去哪,只知道我在开车。
导致的结果就很有可能是部门与部门之间方向不对齐,同事与同事之间不靠能力,全靠演技,能不能感动自己不重要,一定要打动老板。
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的目标不同,各自忙各自的,到了年底没有交付价值,等着裁员……。

3、没有普及和培训OKR知识
OKR是需要培训的,并且需要让公司所有人都知道OKR到底是什么,如何制定,如何执行。
这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如果团队都不理解的情况下就大面积开始设立OKR,那团队跨就跨了吧!

4、OKR的设定跟公司战略目标无关
很多互联网公司里面卷啊、造的轮子数不胜数,而且是拿着加班费在造轮子。
究其原因,说明团队与公司的战略没有对齐、团队之间的信息没有对齐,造成一系列的资源浪费。
如果团队OKR的设定跟公司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那么这个团队迟早会被整个干掉。

5、用OKR来考核
之前曾有一位互联网公司的老板在公司内部宣布「从下个月开始,用 OKR 代替 KPI 进行考核,KPI 废弃」。
这样会导致一个问题,用 OKR 来代替 KPI,OKR 最终也会变成 KPI。
管理上有这个说法:所谓你想考核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你想考核团队每位开发工程师的bug数量,那么你就一定会得到「Bug数量在逐渐减少」的结果。(大家可以参考上一篇关于霍桑效应的文章)
OKR本身设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考核,而是为了产出交付,给领导「拿结果」,成就自己,也成就领导。
如果用OKR来考核,只不过是KPI的换一种说法,考核的指标维度成为了OKR的结果。

6、只有OKR,没有行动计划
KR的制定是为了梳理O在完成时的标准。
但如果没有行动计划,OKR也只是OKR而已,无法真正把O落地,团队遇到了问题,依然无法搞定问题。

7、只设定OKR,从不评审OKR
前面提到过了,只设定而不评审,那相当于没做。这种情况,OKR形同虚设,走个形式而已。
团队实际上跨不跨已经不重要了,内在的文化已经垮了。

8、OKR评审过于频繁
听说Google一年有4次评审(国内大多数公司也差不多,1个季度1次,年底有1次,一年4-5次),而PDD一年有12次。
Google为什么要放弃OKR呢?主要是员工通过360反馈这一年4次的评审过于频繁,而领导管理的团队大一些,每次做评审也是工作量极大。
所以,OKR评审过于频繁,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迟早是会让团队垮掉的。

作者:司文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Python测试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