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难忘的“海峡之声”,一个时代的记忆,期待重播的那一天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90年代前,海峡两岸不通航,不直接通邮,能沟通台湾海峡两岸的手段,主要的是广播电台。
从1953年3月起,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在厦门、大磴、黄岐等地区,建立了有线广播站。那种高强功率的电台,超高音的大喇叭声音,在顺风时可以传送到整个金门岛。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设立了对台湾的专题《听众服务》节目(后改为《对国民党军政广播》),定时播放在台湾、金门岛等地的军政人员亲属、朋友写给他们的信,报平安、叙亲情、盼回归。
1958年8月,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它昼夜以两套节目,用普通话、闽南话同时播出。广播覆盖的面积可达整个台湾地区和附近的海域。
1984年,名扬中外和台湾海峡的《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播音。从此,台湾和金门等岛屿的许多人,从广播里“认识”了“北芳小姐”、“陈斐斐小姐”、“王薇小姐”等等广播员。
一位自称“唐山先生”的人,神通广大,居然把一封表达爱听广播的信,寄到了福建前线广播电台。信中说:“你们的声音,柔情似水,优美动听”,“像山间的清泉,像明澈的小溪”,“那甜美动听的声音,犹如生命的曙光艳丽多姿。那娓娓动听的话语,又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温暖人心。”这位先生的信,看来是诗似的语言,像是文字游戏,但细心品味,不是一般地颂扬广播小姐,可以说是台湾同胞怀念大陆的一种表露,一种情感宣泄。
国共两党曾是朋友,电台里的广播,通过许多人士的谈话和回忆文章,反复说明:当年孙中山先生顺应潮流,为中华民族的兴盛,领导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中国历史实现了伟大的革命转变;蒋介石先生顺应民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这两次合作,推动了北伐和抗日战争,挽救了国家的危亡,促进了民族进步;而两次不幸的分裂,则使国家民族受到极大的损害。为国家统一、民族的兴盛,两党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国家强盛为重,舍弃历史仇怨,通过谈判,重新携手,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广播中,还通过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活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颂扬国共两党、两军历史上携手并肩、同仇敌忾、协同作战的友情,歌颂那些为国捐躯的国民党著名将领。
海峡两岸的人们,听了广播,凡是通情达理的人都说;本是同根生,又曾经是同志和朋友,在新的时代,应该携手共建中华,冤家宜解不宜结!
“海峡之声”,成了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渠道。中央人民政府的对台湾政策、大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祖国大陆壮丽河山、风土人情等等,化为神夺的电波,从空中飞到干万个人的心坎。一位住香港的原国民党军的将领说,在金门炮战激烈的时候,他每天都听解放军的广播,《告台湾同胞》、《再告台湾同胞》中的句子,都几乎背得出来。他在香港回归前与大陆亲人相会时说:“现在和平统一问题,成为台湾上下议论的中心话题。虽然各有理论,但有一条大家都清楚的:和平比战争好得多,统一比分裂好得多。”
1981年8月和1983年4月,国民党空军少校黄植诚、陆军航空队少校李大维,先后飞回了大陆。一时震惊台湾,惊动白宫。当时黄植诚在广播电台上说:“我生在台湾,从小在台湾受教育,又在国民党空军中熏陶了十几年。我回大陆完全出于爱国,意在用行动,促进祖国统一。”李大维讲:“我在台湾常听大陆的广播,是你们的广播澄清了我的疑虑,改变了我的人生,引导我为结束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状态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台湾当局的电台、金门岛上的广播站,也同样向大陆,向沿海专题广播。不过它的广播内容,比起解放军的广播电台和“海峡之声”,逊色得多,低能得多。他们在广播中,有的还带着些谩骂、欺骗和不堪入耳的东西。他们后来也许感到这样做“不够文明”,渐渐也改进了不少。
通邮,对饱受怀乡之苦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尤为迫切。许多老兵,许多将校军官,在败逃大陆时,有不少人把妻儿老小丢下了,更有不少人和亲朋好友、同乡、同学难以通信。解放军广播电台,热心地为许多人传播“平安”家信,帮助他们寻找亲人和朋友,沟通双方的联系,被一些国民党军官称为“空中桥梁”。一些从台湾回到大陆的人员说:那边许多官兵,最爱听《亲友信箱》节目。有的人,一旦从广播里听到家乡、亲人的消息,就如获至宝,万分惊喜。有些退役的老兵和高级将领,听到自己的“万金家书”或寻人启事后,都想方设法和大陆的亲友联系。广东人有50%的去台湾人员的家属,浙江有1/3的去台湾人员亲属,其中许多是由广播搭桥,和亲人朋友联系上的。
一位河南籍的国民党空军军官,给家人来信说:“我从大陆的广播中,知83岁的老母亲依然健在,激动得哭了起来。听说儿子东海已成家立业,真是喜出望外。日后有机会,定回大陆看望老母和儿子。
一位江西籍的在台湾人员,给他分别多年无音信的妻子写信说:“20年夫妻,半生别离,每念及妻、儿、女,肝肠寸断。读古诗词:“寻好梦,梦难寻有谁知我此情。枕上泪共窗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正好为吾人写照。但愿有朝一日,得生还乡,跪在双亲墓前,尽情哭诉,于愿足矣!”
一位从台湾辗转回到江西老家的国民党军少将袁仁卓说:“在台湾,我是大陆电台的老听众,电台《可爱的家乡》和《亲友信箱》节目,对台湾的军政人员来说,真是“雪里送炭,梦寐以求'。”
“海峡之声”,不仅是对台湾的党政军民,还专门为海上的舰船、渔民开辟了专门的《台湾海峡天气预报》节目。周恩来知道有这样一个节目,很高兴,并指示说:要在天气预报后加上:“祝同胞们平安!”在广播电台没有中断的日子里,30多年海上天气预报没有间断过。不但台湾的渔民,大陆出去的渔民都说:好,太好了!就连国民党军舰上的官兵都说:好啊!说它是“海上的朋友”。
“海峡之声”,还经常介绍祖国的中医、中药新科技。一次介绍了上海新药“脱毛霜”后,台湾听众李先生给电台写信,要求为他的女儿购买这种药。电台即和上海的那家药厂联系,为李先生寄去了30支“脱毛霜”。不久,那位台湾的李先生给电台写信说:“脱毛霜,治愈了小女的胎毛痣,内心的感激非文字可以表达于万一。您们热心帮助人之行动,更值得敬佩与学习!”
“海峡之声”,还成了沟通两岸军队的桥梁。1983年6月,国民党空军的一架飞机在金门岛上空失事。飞行员陈大维和一位乘务员的尸体漂浮在海上,被渔民捞起。正是炎夏的季节,大陆沿海有关部门得到报告后,当即用棺盛殓,并将尸体用冰冷冻。同时,通过解放军的电台广播,告知了金门岛的守军。金门方面按广播的时间、地点和设置的标志,派船按时前来海上领尸。在交接时,对方人员对大陆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一再表示感谢,并赠送两箱24瓶金门酒,5箱罐头,一筐金门的粽子,一箱毛巾。还说他们带这点东西,只是表示感谢,来而不往非礼也。大陆方也以礼相送,表达情谊。从望远镜看去,当接尸体的船返回金门岛时,海边上站满了军人和老百姓。
“海峡之声”,充满友情地关怀金门岛士兵生活,向对岸传播阵地上防病、防潮、防暑、防蛇咬、防关节炎等常识,并祝士兵同胞们平安度过服役期。还针对他们的一些想法进行“谈天”。有些后来到大陆的士兵说:解放军的广播,他们听到了,许多人说;言之有理,既讲和平统一的道理,又讲骨肉情,既有同情和关怀,又有祝愿和期望!
随着两岸紧张关系的和解,解放军的前沿广播站停止了播音。
再后来,“海峡之声”,成了历史,成了台湾、金门岛官兵和百姓想听却找不到的声音了。它的声音随着时局的变迁,那无形的电波,在海峡上空消失了。
不过,“海峡之声”的名字,“北芳小姐”、“陈斐斐小姐”、“王薇小姐”等等广播员的声音,却留在台湾、金门岛上人们的记忆里。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614571835742293
作者:百家号古今帝相ye史趣闻录,微信号:BBA_qichezixun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