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上周写了一篇关于近期焦虑情绪的文章:今天唠唠嗑:关于焦虑 ,这周上下班通勤路上花了些时间读完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发现书中的一些观点跟自己关于如何克服焦虑的思考很接近,如接纳自己、聚焦当下、过去不能决定现在、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等。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自助的书,如果你最近感到迷茫与焦虑,如果你感到不自信,无法接纳时下的自己,如果你想要获得幸福和自由的勇气,如果你想要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那么我推荐你阅读这本书,书中的有很多观点可能与你脑海中的想法完全不同,也许那些观点会刷新你的三观,但是读完之后你肯定会收益颇多,它能给你带来不少思考,指引你如何突破和解放人生的束缚和枷锁,让你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敢于做自己。

过去不能决定现在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但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与此相反,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举个例子,一个性格孤僻的人,如果从原因论的角度解释,那就是与他过去成长的经历和环境有关系,因为在他之前的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他形成今天孤僻的性格。但是如果从阿德勒的目的论角度来解释,就是因为他现在就是不想与外界的人接触,才变成这样孤僻的一个人,而与过去无关。

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人要立足于目的论而不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可以从过去中找原因,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所以不要把当下失败的原因归于过去,更不要有“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心态,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来解释,重要的是要聚焦在当下,行动起来,拿出改变自己的勇气。

​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在这三大课题中,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都需要与其他人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关系,不可能脱离人际关系而存在。因为其他人的存在,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与别人进行比较,如果总是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便会自发地产生焦虑的情绪,看着别人的优秀和成功,而自己好像一事无成,便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渐渐地也就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愈发自卑和焦虑,这时就会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关注,或者向他人证明自己。在恋爱中也一样,如果你喜欢一个人,你就会渴望得到对方的关注,想要跟她在一起,你会不由自由地拿自己跟其他人比较,希望自己比别人优秀而能获得对方的青睐,然而事与愿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越比较越自卑,最终可能连追求幸福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们所有的烦恼、自卑、焦虑都是因为自己总是在和别人比较。如果宇宙中只存在自己一个人,那就不会有自卑、孤独、焦虑等烦恼,也就不会害怕与人交流,更不会害怕在众人面前演讲了,但这个世界只存在你一个人的情况根本就不可能的,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越自卑你会越讨厌自己,因为你太害怕被人讨厌,害怕被人拒绝和否定,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那怎么办呢?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所以,接受平凡的自己吧,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不要害怕向前迈进,为了改变自我,敢于牺牲目前自己玩乐或休闲的时间,拿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而不是维持现状。另外,我们每个人都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在社会上的分工不同,但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个体,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前面提到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想要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可。得到别人的认可的确很让人高兴。但是,是否真的需要被人认可呢?那绝对不是。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也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我们是要活在自己的人生中,假如你都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而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了。

所以,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自身有所欠缺的部分,那就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通过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各个方面去弥补,而不是一味追求别人眼里的完美或者是满足别人的期待。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离开来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冲突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是最理想的人际关系,我怎么爱你,是我的课题,但是你接受不接受我的爱是你的课题。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任何事情都要分清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与人之间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纠结了。

​跟所有的烦恼说拜拜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人际关系的“终点”在哪里呢?那就是“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也就是共同体并不是我们普遍印象中的“共同体”概念所指的既有范围,而是包括了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那么怎么建立起共同体感觉呢?阿德勒心理学要求做到以下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以及他者贡献。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信赖是指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

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即他者信赖。

你可能也清楚“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可能会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信赖的反义词是怀疑,假设你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怀疑”之上,怀疑他人、怀疑朋友、甚至怀疑家人或恋人,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那么就无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假设你在恋爱关系中怀疑“她可能不专一”,那么,在任何情况你都会寻找到像山一样的不专一证据。

如果能够进行课题分离,那人生就会变得很简单。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行为对共同体有益的时候,也就是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就是工作,工作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是通过工作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可以迷路也可以走偏,但只要不畏惧惹人讨厌地自由前行就可以了。

作者:前端民工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前端民工